网站首页 资讯 热点 行情 地区 推荐 民宿 酒店 家居 度假 滚动
首页 >  热点 >  >  正文

惠州本土创新型企业的“成功密码”

2023-08-09 15:43:42来源:读创

近日,2023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发布,3家惠州企业上榜,分别是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TCL电子控股有限公司、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实力百强……这些榜单上均有惠州本土创新型企业的身影。


(相关资料图)

目前,惠州有百亿级工业企业16家、上市企业18家。TCL、德赛、亿纬锂能、华阳、利元亨、胜宏、光弘、九联等一批本土创新型企业,更是凭借自身科技研发和创新实力,成为行业内的知名头部企业。

作为广东经济第五城的惠州,为何能成长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本土创新型头部企业?这些创新型企业的成功密码是什么?

从小厂到龙头,为什么能成功——

坚持自立自强、创新引领,持续做大做强

说起惠州本土创新型企业,不妨分享一下三家企业的成长故事:

——时间回溯到2009年。这一年,TCL再次打破“旧我”做出大胆决定:投资245亿元建液晶面板工厂,正式踏入半导体显示赛道,当年TCL华星成立。

2010年1月,华星8.5代液晶面板项目开工;2011年8月,项目首期设备正式投产,标志着TCL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LCD彩电产业链全制程的企业。TCL华星的发展,被评价为“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史诗性崛起”,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浪潮中一个代表性案例。

——2010年1月,德赛集团一举收购西门子VDO(惠州)公司外方全部股权。这次反收购开创了汽车电子产业中我国本土企业收购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外方全部股份的先河,德赛西威从“国际本土化”成功变身为“本土国际化”,跻身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领军企业。

2017年12月,德赛西威成功上市。德赛集团实现了德赛电池、德赛西威两大核心产业、两大上市平台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了“智能汽车电子、新能源电池”双核驱动,精密部件、LED光电、智能装备等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联合舰队”。

——2001年,刘金成创办亿纬锂能,一开始就把目标锁定在当时电池百花园中的“雪莲花”——锂亚硫酰氯电池的研发上。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刘金成想方设法汇聚了当时全国电化学最顶尖的人才,最终摘下了这朵“雪莲花”。凭借这一研发成果,2003年亿纬锂能成功抓住全国电网改造热潮,抢占了3.2亿只电表(约80%)的市场份额。

2011年,亿纬锂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创新研发出SPC电池电容器;2015年,先后研发出圆柱三元电池、方形铁锂电池、方形三元电池、软包三元电池、圆柱磷酸铁锂电池、46系列大圆柱电池……成为行业内少数同时拥有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核心技术与全面解决方案的企业。

企业成功之路各有千秋,但从中不难发现诸多共同点——

企业若固步自封,在时代浪潮中终将后退。“出生”于惠州的TCL,从一家小磁带厂起步,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高科技产业集团。然而,TCL始终居安思危,意识到要往“上游”走,主动向“上”闯出新天地。

“掌握面板的研发和制造技术,构建起自己的全产业链,才能抢夺电视产业的话语权,突破国内电子产业‘缺屏’难题。”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表示。如今,TCL以一次次变革引领新发展,通过TCL实业和TCL科技两大主体,布局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与半导体材料三大核心产业,打造出中国制造业的“时代样本”。

这是惠州本土创新型企业坚持自立自强,敢于自我突破、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生长历练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德赛,骨子里同样充满“闯劲”与“创劲”。去年,德赛集团突破传统业务壁垒,向系统级封装领域拓界,在仲恺高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投资建设矽镨SIP封装项目,开辟新的重要产业赛道。同时,加大对越南、印度等新兴市场的研究和拓展,积极推进国际化布局,加快全球资源配置步伐。

坚持创新引领,始终保持高研发投入、积极抢占前沿市场制高点,是企业制胜的又一“法宝”。

在亿纬锂能,刘金成最自豪的称呼不是“刘董”,而是“刘工”。“过去22年,我们每次都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突破新市场。”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介绍,去年底,投资22亿元建成的亿纬锂能总部研发中心,将助力企业汇聚国际领先的竞争力。

事实上,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亿纬锂能强大研发团队提供的有力支撑,这也正是企业的“硬核”力量所在。目前,亿纬锂能拥有一支超过4900人的材料、电化学、结构设计和电子电路设计等跨学科的综合研发团队。

“30多年的历练,我们深感转型升级的关键就是技术创新。”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姜捷道出企业在核心产业保持领先的“秘密”。在研发投入上,德赛集团保持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同时拥有研发技术人员5000余人,超过集团总员工数的20%。

“响当当”名企,为何聚集惠州——

固本培元、筑牢根基,培育产业发展生态圈

翻开惠州制造业版图,TCL、德赛、亿纬锂能、华阳、利元亨、光弘、胜宏……这些耳熟能详的“响当当”企业星罗棋布。它们都是在惠州“生根发芽”,成长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中具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这些创新型企业能在惠州的土壤上长成“参天大树”,与惠州完善的产业链基础密不可分。

去年,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总产值达3450亿元,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5054亿元,产业规模居广东省第3位,形成了5G及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视频、核心基础电子、新能源电池等5大主导产业集群,为广大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然而,就在40余年前,惠州还是一个农业大市。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惠州提出把“屁股”掉过来,坐在工业“板凳”上。从“办实业、打基础”,到引进“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再到“筑巢引凤、借船出海”“内外并举”,经过几十年精耕细作,惠州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大批本土创新型头部企业脱颖而出。

种下一颗种子,收获的是参天大树。1981年,TCL从磁带小厂做起,一步一步做到电话大王,再做到国际彩电巨头,成功打造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整体规模已达到世界500强体量的智能科技产业集团;

1983年,德赛集团前身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成立,而今已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400亿元的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

1993年,华阳实业集团公司宣告成立,如今汽车电子、精密压铸两大主要业务跻身国内第一梯队,HUD国内首家出货量突破百万套;

2014年,利元亨成立不久,仅用7年时间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长为国内乃至全球智能设备制造业的一匹黑马;

……

惠州制造业迅速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聚集。人才的到来,又反哺产业的腾飞,成就了一段段人才与惠州共同成长的佳话。

“当年,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和飞利浦、香港金山合资创办的中欧电子,销售规模就有1亿元,在当时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这让“初出茅庐”的姜捷惊讶不已,1988年厦门大学毕业后,他就选择加盟德赛。“35年的职业生涯,德赛是我唯一的一份工作。”

这样“双向奔赴”的故事,在惠州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上并非个例。24岁那年,胜宏科技董事长陈涛放弃“铁饭碗”,南下惠州闯荡,31岁的他选择创业,创立的胜宏科技从投产到上市只用了7年时间;光弘科技董事长唐建兴扎根大亚湾,将光弘科技从大亚湾区的一个小电子厂打造成为EMS(电子制造服务)供应商全球50强,位列第18位……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日益凸显,为企业的快速成长装上“助推器”。“惠州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链健全,上下游配套完善,对企业具有巨大吸引力。”惠州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宾术深有体会。

如今,惠州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凭借“硬核”实力,上榜2023年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其中,惠州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更是排名第7,跻身百强榜前十。

企业梦幻般增长,惠州做对什么——

坚持制造业当家,为企业营造优越发展环境

3月1日,在2023惠州招商大会上,刘金成分享道:经过20年发展,企业定下了更大的发展目标:在过去两年销售额倍增基础上,今年要实现700亿元的销售规模,为2024年实现千亿元销售规模打下良好基础。

“对企业发展而言,三年倍增、千亿销售,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增长。”刘金成坦言,这得益于惠州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让企业得以凝聚更多高级人才。

“梦幻般增长”的不仅仅是亿纬锂能。“一季度新签订单实现50%左右的增长。”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锂电整线设备领域龙头,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研究院院长杜义贤博士表示,利元亨储能产品生产装备占比近年来持续翻番。不仅如此,利元亨持续增资扩产,在惠州先后建立了11个厂区。

本土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的背后,是惠州始终保持产业战略定力,专注于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中精力、集中资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惠州坚持制造业当家战略,狠抓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打出了一套服务企业发展壮大的“组合拳”。

——搭平台。坚持“集中集约”,全力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和建设“3+7”产业园区。近年来,惠州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0%用于工业,每年推出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2023年有近2万亩产业保障用地。土地、水电、流程等资源要素向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实现资源能共享、用地有保障、成本可降低、项目落地快。

——优服务。坚持“项目为王”,实施项目专班制度,全流程服务重大项目,一线解决项目问题。建立“1+6+1”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专班运作体系,以1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总指挥部、6个专项指挥部、1个重大项目并联审批专班的组合方式运作,集结全市各部门力量解决项目用地报批、环评审核、征地拆迁等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强措施。继“稳经济127条”“工业稳增长24条”“惠州制造业十条”以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推出后,惠州还出台提升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十项措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越发展环境。

实施首席服务官、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一网通办”、设立投资服务总窗口、“周六延时”服务企业……一系列惠企政策相继推行,用心当好企业“店小二”,做好企业“服务员”。

“惠州倾心打造优美环境、构建优良秩序、提供优质服务,特别强调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让企业感受到贴心的服务。”胜宏科技董事长陈涛感慨,企业得以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惠州良好的营商环境。

“小巨人”奔跑,涌现多少“后浪”——

自信敢闯,从市场上抢机遇、创新中找答案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本土创新型龙头企业带动下,一大批竞争力强、高成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脱颖而出。

走进仲恺高新区东江科技园,在广东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一卷卷铜铝箔经过一台台自动化设备,完成系列工艺变成一颗颗微型锂电池,最终应用于智能耳机、手环、助听器等智能穿戴产品。

作为国内智能穿戴锂电池行业的“单项冠军”,广东微电去年产值超过3亿元,扣式电池出货量居国内第一;成立5年多,已经先后获得400多项专利。

“来对地方了!”公司创始人陈志勇坦言,“感恩惠州肥沃的产业和人才土壤,让我们迅速成长为国内微型锂电池的龙头企业。”

近年来,惠州坚持“以大带小”,推动中小企业加入“链主”企业供应链,建立健全以“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为代表的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据统计,截至目前,惠州已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5家企业获得工信部重点“小巨人”企业资金支持,还有新增19家处于公示中;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67家。

例如,恒大新材料在国内电子工业用密封胶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产品功能替代进口广泛应用于装配行业;专攻农药制剂行业的银农科技,用7年时间钻研出“农舟行”精工产品,至今仍然畅销市场;金力变速生产的12系列金属微小模数减速电机,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在医疗器械领域,“瞪羚企业”锦好医疗是国内首家助听器上市企业,也是国内首家拥有自主芯片和算法的助听器企业……

从市场上抢机遇,在创新中找答案。

“这几年虽然全球市场环境受疫情影响,但我们依然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作为惠州本土成长起来的跨国公司,伟乐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伟华认为,业绩逆势增长的背后,是伟乐科技坚持自主创新和对核心技术的掌握。

“一个企业想走得长远,一定要做研发。”邹伟华坦言,创业之初也曾彷徨过,是不是临时做贸易可以挣点“快钱”?深思熟虑之后,还是下定决心坚持做研发。只有做到行业前几名,在细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企业才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否则越是困难时候,机会往往越向头部企业聚集。”

“专精特新并不一定要片面追求企业规模,应该是专而美。”在广东金力智能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志峰看来,专精特新应该是在某个领域内,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在该领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出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只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才能进一步占据国内市场领先地位,增强与国际一线品牌的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制胜法宝,也是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截至目前,惠州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0家。

我们相信,在惠州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自信敢闯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茁壮成长、崭露头角,成为惠州跻身万亿级城市的生动注脚和闪亮名片。

来源:惠州日报

编辑:方良腾

审读:乔会青

标签:

相关文章

[ 相关新闻 ]